企业选择广州英语翻译公司合作的主要优势
说说《爆裂》这本书
敏言译牛:
《爆裂)的英文原名是”Whiplash", 用鞭子抽打。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MIT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它会颠覆你的一些观点,比如说如何看待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告诉你一些新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涌现和权威,拉力和推力, 指南针和地图。 让我们来看看吴军老师怎么说这本书, 或者你干脆买来这本书好好研读,用鞭子抽打一下自己的认知。
中信出版社请我给伊藤穰一先生的新书《爆裂》(Whiplash)作序,书写得非常棒,我今天就将它的内容介绍给你。
伊藤有很多头衔和职务,不过我觉得社会活动家和风险投资人最切合他的身份,而他现在的职务是大名鼎鼎的 MIT(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关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实验室,我在第 064 封信《黑科技的摇篮——MIT 媒体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的》中已经介绍过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点击来信末尾的链接查看。如果懒得翻看,我不妨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MIT 的媒体实验室其实和媒体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它被认为是专门开发黑科技的地方。其特点是不约束教授们的研究方向,以专门研究关乎人类未来的,跨学科的项目而著称,而在跨学科之中,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又是它的一个亮点。
在历史上,媒体实验室为人类贡献了很多重要的原创性发明,比如触摸屏、电子墨水、提高人类灵活性的假体、可穿戴式设备和车载 GPS 等等。而它在选择实验室主任的时候,也不拘一格,选择了并没有博士学位(退学生)的非学术界人士伊藤穰一先生担任这个重要的职务。
去年我参观该实验室时,和伊藤先生有一面之缘。伊藤先生对科技和商业的历史有全面的了解,对当下科技的整体大势有着准确的把握,对未来社会的特点有着深刻的认识。
今天大多数人已经接受我们开始进入智能时代,并且在考虑将来如何在那个充满了机会、不确定性甚至是危机的时代生存。
当机器可以逐步取代人,更多更好地完成原本必须由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诸如组装产品、开车、分析文档、写作、诊断疾病和交易证券的时候,大家不禁要问,未来人类的出路在哪里?
甚至一些未来学家们(也包括科技界的精英和一些历史学家)预测,在未来,大部分人难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对于这些问题,你在自己思考之余,或许也和我一样想听听一个一直走在未来科技最前列的人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在《爆裂》这本书中,伊藤系统地表述了自己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思考,尤其是技术革命中我们做事方法的改变,我读了之后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
在这本书中,伊藤先生以历史上一些大发明家对一些重大发明(包括他们自己的发明)的误判作为讲述的起点,介绍了他对未来的三点认识,即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所谓不对称性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今天少数人可以颠覆一个大机构。我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今天的创业常常就是蚂蚁战胜大象的故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复杂性则是指,今天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是综合的,而不是单纯的。今天有一个时髦的词——跨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
所谓不确定性,则是指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无论是麦肯锡的分析师,还是政府部门掌握了绝密资料的官员。伊藤讲,他自己对于快速变化的未来也没有预知。我在很多场合讲过,好的投资人都是重反应而轻预测,就是这个原因。对未来的预测不仅困难,而且必要性不大。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办呢?伊藤从九个角度(在书中分成了九章)谈了他的破局方法。他的观点我大致介绍如下:
第一章,涌现优于权威
伊藤的意思是说新的事物(比如新技术)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伊藤举了一个例子,MIT 的一名高级研究员奈特(Tom Knight),他在计算机科学等不少领域有重要的发明,但是他却在老年跑去和大二学生们一同去学生物课了,因为他知道今天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未来很难再提高了。在细胞层面基于化学反应的集成电路板或许能代表未来。
因此,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权威,奈特认为他必须读一个生物学的硕士,以便应对涌现出来的新技术的挑战。
第二章,拉力优于推力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的东西,而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主动获取的。在互联网时代,分布式的、来自底部的主动需求,显然要比从上面推下来的东西更有价值。
为什么 Google 的搜索广告值钱,而各种推送的广告不值钱,伊藤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拉力优于推力。
第三章,指南针优于地图
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这个观点吴伯凡老师也讲过,罗胖也介绍过。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第四章,风险优于安全
在这一章中,伊藤举了深圳的例子。为什么这个地方成为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产品部件的供应源头。伊藤认为这是因为深圳的小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只有像深圳那样愿意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从头再来,美国才能够与深圳相竞争,这其实等于是回到美国当初的成长阶段,看似是倒退,其实是进步。
第五章,违抗优于服从
我在《硅谷之谜》中讲到,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伊藤在这本书中用另一个例子说明了违抗的重要性,即 20 世纪初杜邦公司发明尼龙的故事。
卡罗瑟斯(Wallace Hume Carothers)的老板斯泰恩给予下面的科学家足够的自由做自己的研究。但是,他后来的老板博尔顿要求大家研究能赚钱的东西,所幸的是卡罗瑟斯仍继续专注自己的兴趣,并且利用过去自由研究时期积累的科研成果,最终发明了尼龙。
伊藤认为,没有违抗就没有大发明,因为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其实就是在违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第六章,实践优于理论
对于理论和实践哪个更重要,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伊藤并不想论述谁更重要,他所谓的“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今天和未来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在未来,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然后再随机应对更高。
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规划好了慢慢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失。今天这种规划变得不现实,因此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第七章,多样性优于能力
这一条简单地讲,就是通才比专才更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更有优势。我在《硅谷之谜》中讲,硅谷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多元化。今天,在一个单位里,人才构成的多元化很有好处。
第八章,韧性优于力量
对这点的认识,或许来自伊藤东方人的基因,即对所谓的柔能克刚的认同。
力量在一个机构中的作用当然不消说,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而韧性能帮助它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使得一个机构真正变得活跃、强健和有活力。
在未来某一时刻,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而这关键在于保持韧性。
第九章,体系优于个体
这其实是系统论的观点。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体系,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伊藤在书的结尾用了 Google 的 AlphaGo 和李世石对弈(当时 AlphaGo 还没有和柯洁下棋)的例子来描述了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讲,他是一个对人类未来持乐观态度的人,他认为机器还没有到取代人的时候,而人所需要做的或许是和机器的配合。
伊藤肯定了人类所具有的适应性,并且相信人类能够适应未来,只是我们过去过分看重物质财富而忽视了人的适应性。人的适应性的背后则应该是人的创造力。而在未来,创造的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经体现在伊藤所给的这九对矛盾中了。
《爆裂》一书写得非常通俗易懂,我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在此之后,我又思考了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和他对问题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于是又读了第二遍。第二遍,我又有了更新的认识。为了节省你的时间,我把书中的内容作了上面的总结。
本文转自:得到App“硅谷来信”专栏,欢迎前往订阅!
说说《爆裂》这本书
说说《爆裂》这本书
说说《爆裂》这本书
说说《爆裂》这本书